如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兴趣 如何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

2022-06-28 16:11:01

如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兴趣?如何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北京市利用线上科普活动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做法值得借鉴。

科技馆、博物馆推出线上科普活动

疫情防控期间线下科普活动遭遇诸多限制,北京的科普场馆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科普活动,其中,云游科技馆、云讲堂、直播课程等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设有“虚拟现实”栏目,在下拉菜单中点击“漫游科技馆”,便可畅游全国各地科技馆,多种主题的科普展览尽收眼底。

中国科技馆通过钉钉APP,将科学实验“小鬼科学家”移到线上,以直播课程的形式呈现,科学辅导员变身科普主播,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做科学实验。

北京市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建成网络直播室,通过“麋鹿苑自然大讲堂”“一起向自然”等直播活动,进入线上科普教育的时代,覆盖公众559万人次。

北京天文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推出全新“天文小主播”“天文小姐姐”等主题系列活动,紧密结合立春、中秋等特殊节日和流星雨、月食等重大天象,开展科普直播活动32场;策划天文科普系列视频“星空图鉴”“星空辞典”上线抖音、快手平台,播放量近600万次。多场景、多形态的科普活动大力拓展了线上教育阵地,受众人数的激增使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服务范围明显扩大。

线上科普活动走进校园

作为落实教育“双减”的试验田,学校在利用线上科普资源实现科学减负方面作出了尝试。通过科普资源“引进来”,让科学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今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科委联合东风小学开展“云上科普进校园”活动,以线上科技课程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包括科学知识讲座、动手制作小发明和学习《科学知识》读本,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想象力和科学潜能,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教育与科普活动的有效衔接。

3月,北京市昌平区气象局携手昌盛园小学开展了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张宏基局长为学校师生作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那点事儿》的气象科普讲座,讲座以“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内容包括气象日的由来、五年来世界气象日的不同主题,以及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类别和途径,内容丰富精彩,全体师生享受了一场气象防灾救灾知识的科普盛宴。

用好媒介平台,实现从指尖到“云端”的科学传播

做好线上科普活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要做好家校共建,这包含三方面。第一,学校要充分挖掘、深度整合科普资源,通过创建“家校科学群”、线上科普活动家长会等形式,及时向学生和家长传达线上科普活动动态。

第二,老师要通过班级群及时分享科学小知识,转发科普资源链接、组织线上科普活动打卡等,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第三,学校要会同家长深刻理解“双减”政策,家长要摒弃“填鸭式”的陈旧观念,树立科学的育子观,把丰富多样的线上科普活动当做“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领悟科学家精神,实现以“提升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家校共建。

其次要用好媒介平台。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介平台使线上科普活动拥有更多、更新的演绎方式。数字化转型、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促使“云端”的科普活动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电脑等了解科普活动,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充当科普活动的参与者和发起者。发起者使用手机或手提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打开APP或微信小程序设计科普活动,并通过抖音、B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将活动信息发送出去,轻松实现从指尖到“云端”的科学传播。

再次,要搭建科普传播矩阵。北京市政府、科协、科研院所等单位,要借助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契机,牵头搭建线上科普矩阵。

例如,邀请科学家、院士以及科研工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参与科普活动,推出前沿科技探索与学生们“零距离”连线,打造网红院士、科学家偶像,策划现象级科普活动,制作“秒懂晦涩科学问题”的科普短视频……将科技探索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鼓励学生理解科学、崇尚科学,从而践行科学、投身科学。

除此之外,科普工作相关部门应加强科普理论的研究,发挥科普理论对科普实践的先导作用,以线上科普活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学校教育“双减”落地做好服务,为国家培养科技栋梁提供支撑。

关键词: 科普活动 云游科技馆 直播课程 漫游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