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是几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有哪些专业?

2022-06-16 16:00: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二级学院。

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是中国地质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

据2021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0人,其中专职教师149人,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30人,博士后31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53人,副教授77人;设有2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点和5个硕士学位点。

清晨六点半,天已经足够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李建威和同学们已准备好出发。他们要乘坐2个小时的大巴,前往当天的目的地——茅垭线路,开始一天的野外实践学习。

先是学生动手敲样品、测产状、描述观察内容,随后老师再根据不同小组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一一讲解……从清晨到日暮,李建威要和同学们在走走停停、敲敲打打中度过近10个小时。而这只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每年都要进行的暑期野外实习中寻常的一天。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在这些野外实习基地,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河,也让严谨扎实的学风在山野间代代相传。

与地质谈一场“热恋”

“虽然几乎一整天都在野外实习,但我们并没有感到特别劳累,对地质研究的热爱使我们精神抖擞。野外实习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第一次在现实中观察到了书本里的地质现象。就让我们与地质谈一场热恋吧!”这是该校资源学院本科生王美洁在参加完第一天的野外实习后写在日记中的一句话。

与地质谈一场“热恋”,这对于以“艰苦”著称的地质专业来说并不容易。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待遇低、条件差……这是过去地质专业给许多学子留下的刻板印象。这样的片面认识不仅阻挡了更多学生选择地质专业,也使得许多已经选择了地质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缺乏热爱和认同感。“很多学生对地质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这种对专业、职业认知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建伟说,地质专业的工作环境虽然有一定特殊性,但也有额外优势,“实践性强是地质专业的一大优势,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增强学生对地质专业的学习信念和动力。”

地质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野外就是它最大的课堂。“我鼓励学生参加野外工作,野外是天然的第一实验室,搞地质研究不到野外,怎么能找到科学的证据?”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在野外从事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让更多学生感受地质魅力,传承优良学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充分利用该校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等野外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5000多名学生赴实习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队,参加野外地质实习。即使在疫情发生后,这一传统依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续。

正是通过亲自勘探每一片地形,亲手敲击每一块标本,加之教师的耐心讲解,学生对地质专业的魅力有了切身的感受,才会在日记中写下“让我们与地质谈一场‘热恋’吧!”

打造理论实践并重的优良学风

扎实的实践本领不仅是教学培养的需要,更是就业时的硬要求。当前,地质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大幅提升,到岗即能开展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最为“抢手”。“现在地质行业对学生的要求比以前更高,既要具备前沿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华看来,如何让学生感知这种变化并落到实处?实践仍然是最好的答案。

该校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孟欣对野外实习的印象格外深刻,一个小小的地质锤让她明白了实践的意义。“锤子谁都会用,但在野外实习时,每次敲击标本我都只能打下一点碎石。‘知道’和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就要从学会用地质锤采标本、用罗盘测产状开始。”

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需求、紧跟地质行业发展趋势,2017年开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陆续采购了45台野外教学无人机和75台野外填图掌上机,用于野外实践教学;并针对购置的新设备,定期开展培训,让学生快速掌握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

正是通过一次次野外实习,学生不仅重温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更掌握了地质锤、罗盘、无人机、填图掌上机等工具的使用,理论实践并重的优良学风也扎根在了学子们的心中,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底气十足。

2022年暑期即将到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师生们又将踏上远行的旅途,在山川河谷中锤炼扎实的专业素养,让优良学风在山野间传承不息。(都芃)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 资源学院 本科专业 茅垭线路 野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