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沈国卿的微信朋友圈,第一印象就是单调。随手指滑动,你会发现其发布的每篇信息,均由三五张图片和简短文字组成,而内容都是记录他和团队,在各地中小学开展绘画科普教学的场景。06036
熟悉沈国卿的人都6035知道,他除了供职于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外,身上还有着诸多显著标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等。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在业界享有盛名,数几十幅作品在东南亚、欧美等地被馆藏。
起初,亲朋对沈国卿搞科普教学颇有微词,但没想到他一做就是三年多。有人问:为啥要坚持做科普?他说:“坚持绘画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想为自己创作三幅画,而素材就在未来的科普事业中。”
求学路上的两条河
沈国卿说:“如果你喜欢绘画,就会发现,从构思到构成、再到下笔,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愉悦的过程。”
1965年,沈国卿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
儿时,看到村里有人在墙上书写标语和宣传画,沈国卿就萌生出极大的兴趣,忍不住上前跟着模仿起来。父亲看他画得有模有样,笔到之处神形逼真、惟妙惟肖,就给他买来了连环画。而比照画册描红,也成为他幼年最大的乐趣。
上学后,沈国卿发现,和同龄人喜爱的打牌玩相比,仍然是绘画给自己带来了更多吸引力。家里废旧的作业本和旧报纸,都成了他提升画技的工具。
因为要练习绘画,沈国卿的书包要比别人“厚重”许多,这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在上中学时,学校距离他家有4公里的路程,其间还隔着两条河。由于没有桥,只能赤脚蹚水过河,他担心打湿书包,每次过河都得把书包顶在头上。
沈国卿说:“夏季,河水湍急,每次过河稍不注意就会摔倒在水里。而冬季,河水冰凉刺骨,好多次都是哭着从河里走上岸。”
1982年,沈国卿高中毕业后,家里安排他去一家乡办企业上班,“是一家砖窑厂,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 “自己一个人,从山的下面用架子车,拉着2000块砖头到山的上面再堆成大垛”。巨大的体力劳动强度,让刚走出校园的沈国卿苦不堪言。后来,厂里得知他有绘画基础,安排他转行学习木工,工作环境才有所改变。
闲暇时,沈国卿想起自己对绘画的热爱,想起求学路上的苦楚,他为了梦想,下定决心要继续学习绘画。
通过求学、进修,1985年,沈国卿考取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他说:“因为基础差,考了两年才考上。期间吃了不少苦,但求学路上的那两条河,却成了我求学最大的动力。”
大别山上“求画”苍松
生活中,理想与现实总会出现些许偏差。
沈国卿读了舞台美术专业,与美术仅有二字之差,但内容却是天壤之别。
1988年,沈国卿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主要负责舞台美术工作,“那时只想赶紧参加工作,关于绘画的事情全部珍藏在了记忆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基本功扎实,舞台美工经验丰富,沈国卿被推荐到了某演艺剧组,从事影视剧美工工作。在此后的数年里,他先后参与了《华西村的故事》《月是故乡明》《常香玉》等二十余部影视剧的拍摄。
关键词: 舞台美术 艺术中心 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