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沿黄科技创新走廊 创建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上接B4版)六是基础设施一流。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为龙头的沿黄城市群是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是国家战略交汇区、交通位置核心枢纽、全省创新资源集聚区,目前综合立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一体化交通网络发达,在半小时通勤圈、周边城市1小时联动圈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辐射圈打造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37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120公里示范段高标准建成,使得沿黄科创走廊通畅无阻更加凸显。沿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都市休闲、消费活跃,洛阳、焦作、三门峡、济源成为内地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总体满意度评价、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前列。郑开同城化加速,洛济焦一体化布局,郑洛西科创带加持三门峡,濮阳着力打造豫东北交通、能源、水利等枢纽,沿黄科创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沿黄区域PM2.5年均浓度低,空气优良天数多。郑州、洛阳、开封、焦作、新乡、济源、三门峡山水交接,坐拥黄河沿岸及太行山脉特色景区,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旅游资源,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特色交融,厚植了沿黄科创走廊的文化底蕴。
打造沿黄科技创新走廊的路径选择
一是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在省科创委领导下,成立沿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领导小组,统筹8地市科创资源,进一步打破行政边界和壁垒,探索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聚集、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方面跨区域创新合作,及时解决协作中的各种障碍,避免政策制定及执行中的恶性竞争,降低跨行政区域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解决合作创新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问题,形成合理的区际创新收益协调机制;尝试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与税收转移分成机制,实现创新财政收入的共享。二是培育和优化创新梯队。依托各沿黄城市大学、科研院所的顶尖平台优势和资源,推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和新建,建立完善“科研平台+运营公司”新型运行机制,集聚一批一流人才和团队,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取得一批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自创区和高新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提质提档升级沿黄城市4个国家高新区,支持郑州高新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洛阳、新乡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建设,形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体系。协调沿黄地区人才引进政策、改革人才制度规定,加大面向国内最顶尖大学、国外河南籍青年学者引才力度,实现人才跨区域共享、共引、共用,最大程度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调整创新主体结构布局。支持郑洛新自创区知识价值转化外溢,建设沿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飞地”,实现各自优势产业相对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支持相关部门针对沿黄科创走廊优先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申报等政策、计划,积极探索制定土地转让优惠、研发投入补贴等激励政策;支持沿黄城市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大全产业链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力度,建立沿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优先支持沿黄城市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科创走廊创新创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沿黄科创走廊就地转化。四是搭建沿黄城市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强化郑州中心、洛阳副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建设跨行政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沿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围绕产业赛道方向组建细分产业技术小组,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协作支撑的产业技术融合机制。定期举办各类论坛,加强沿黄城市间交流。制定沿黄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激励政策和共享管理体制,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纳入共享服务评估与奖励的奖励范围内,启动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等跨区域的开放共享,优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打破城市间创新资源封闭、垄断的状况。五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走廊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在项目申报、财政补助、用地报批、证照发放等方面,建立“直通车”制度;建立土地使用权、碳排放排污权、用能权、产权等要素综合交易平台;深化“一网通办”“零距离”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区域公共服务便捷共享的制度安排,提升各地市对外交通辐射科创走廊服务的能力和出行效率,形成“廊道化”交通布局。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同时,改善医疗、文体、科教等大型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以优质的人居环境来吸引创新创业人员。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 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