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

2022-03-11 16:32:11

正阳: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

3月7日一大早,李慧就在她的正阳县沃野家庭农场果园里忙活起来。“春天来了,果树相继进入萌芽期、开花坐果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虫害,这个时候浇水、施肥、防虫很关键。”李慧介绍说。 42岁的李慧毕业于开封市一家技校,中专文凭的她外出打工几年后,于2003年返乡和丈夫一起承包了60亩土地开始搞种植。 “开始的时候我是啥技术都不懂,洛阳农专毕业的丈夫是我们农场的技术员。”李慧说,“没有技术连地都种不好。”十几年来,她多次参加市、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先后拿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种子检验员、高素质农民资格证等各种证书13本,还取得了助理农艺师的职称。 “乡村振兴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现代新农人的农业科技培养。”正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告诉笔者,正阳县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机制,通过每周三“农技推广集中活动日”、田间学校等方式教学,为农民送上所需所盼的科学技术。 “我们特聘了10名农技员,建了11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新培育了160户科技示范主体,全县科技示范户达到3200户。”刘飞说。这些特聘农技员、科技示范主体、科技示范户都是农民。他们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已经把农业科技推广覆盖了整个县域,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落地田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与李慧的农场不同,“80后”黄磊带头建成的正阳县黄磊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大块头”,2800多亩的小麦连片成方,微风吹过,绿油油的麦苗沐浴着阳光向上而生,一片生机盎然。 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2021年全国十佳农民……给黄磊带来诸多荣誉的是农业科技。 在黄磊的农场里,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喷灌机等农业机械有50多台;农场的麦田里,一个个多功能微型气象站矗立在田间。“这是使用5G上传的,风速、光照、墒情、养分、病虫害等都能监测。”黄磊打开手机演示,监测数据上传后,就会根据麦子生长的需求,补充营养、进行“治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刘飞说,“近几年,科技对正阳农业的贡献率逐步增长,称之为‘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是不可替代的关键’一点也不为过。” 春风十里,乡村振兴正当时。黄磊说:“农民成了‘技术工’,‘藏粮于技’就落实到了最基层,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潘新好)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农技推广 就是一个